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应急救援栏目

核应急安全防护常识

来源: 南通市人防应急指挥处 发布时间:2025-07-03 字体:[ ]

每年的7月3日到7月9日是全国核应急宣传周。核应急是确保核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保护公众、保护环境、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核辐射应急准备,确保核应用安全,就需要更多的人知“核”懂“核”。

一、核辐射应急防护知识

(一)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通常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类。‌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陆地辐射源等;‌人工辐射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治疗、核武器爆炸等。


原图1.png

 

(二)核辐射的应用与危害:

人工辐射在工业、医疗、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人工辐射源包括医学成像和治疗、工业检测等。

目前各大医院使用的X射线、核磁共振和CT等医学影像技术所产生的辐射量都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而且只在仪器运行的瞬间有辐射,只要不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的辐射检查或者长时间暴露在低剂量的辐射中,是不会增加癌症风险的。

原图2.png

 

原图3.png

因此,对于正规医学检查和治疗中接受的辐射,我们不必过度恐惧。但应避免对备孕中或怀孕的妇女、1岁以下儿童等易感人群进行放射诊疗。

过量、超量的核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包括皮肤烧伤、脱发、内部组织损伤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三)遇到核事故怎么办?

原图4.png

原图5.png

(四)生活中捡到放射源如何处理?

目前放射性物质的管理非常严格,生活中捡到放射源的概率极小,但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奇怪的金属小物件不要捡。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或者体积小却较重的金属罐(特别是铅罐),请采取如下措施:

1.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

2.报警。立即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或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情况。

3.医疗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可前往医院寻求医疗帮助。

(五)如何预防超量辐射?

1.不要接近人工辐射源区域。

2.要注意封闭建筑内的通风,防止氡气浓度过高。

3.要选择经过放射性检测并认证合格的石砖等建筑装修材料。

4.不要在放射性工作场所或污染区进食、吸烟等。

5.避免体表与放射性物质接触。人体或衣物如受到沾染,应及时去污、洗消、更换。

二、核设施应急防护知识

(一)什么是核设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核设施是指包括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核动力厂及装置,以及其他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其他反应堆。

(二)为什么说核电是清洁、安全的能源?

核能发电的过程是清洁生产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不构成什么危害。核电厂对“三废”处理和处置非常严格,排放到环境的放射性物质非常低微。在正常的情况下,核电厂附近的居民每年受到核电厂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只是相同规模火力发电厂的1/3,相同规模煤电厂的1/100~1/10,相当于看电视辐射剂量的1/2,远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限定的标准。

(三)核设施发生事故时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1)隐蔽。尽快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必要时用湿口罩、毛巾等掩住口鼻。

(2)服用碘片。

(3)人员撤离。在工作人员统一组织下撤离受污染区域,自行撤离的,要告知政府工作人员。不能擅自返回。

(4)不食用可能受到污染的食物和水。

三、核武器应急防护知识

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国际社会严格禁止和控制,但新型核武器发展没有停止,世界上的核形势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增多、潜在核国家增多、核门槛国家增多。因此,遭受核袭击的危险没有消除,核武器袭击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搞好核防护仍是我们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什么核武器?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包括核弹头、核弹头运载工具及其他部分。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等。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哪些?

原图6.png

(三)核袭击时我们该如何行动

原图7.png

原图8.png

原图9.png

(四)核袭击后我们该如何行动

原图10.png

原图11.png

原图12.png